成年人有“北漂”,孩子也有了“童漂”。
“童漂”就是未成年儿童在横店当演员。
公开信息显示,2022年在横店拍摄的电影、网剧、电视剧等影视文化作品中,有230部有未成年演艺人员参演,人数达6000多人。
另据新闻报道,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往横店,甚至“100个人抢一个位子”。
家长中,有人认为孩子真的喜欢表演,有人是为了圆自己的梦,也有人是想给孩子的人生提供多一种选择。
无论何种原因,他们都认定孩子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向上的路。
可是这两天,一则报道又对准了他们,震惊了很多人:
有“童漂”来到横店4个月,仅收获250元。
想要有“工作”就必须办会员:2万元,1年保证上3个戏;5万元,3年保证上8个戏;8万元,5年保证上12个戏。
保证多半存在于口头,总有骗子和被骗的,为了给孩子争角色,有宝妈转过2600元定金后惨遭骗子拉黑。
就像一场大梦,大梦一场。
在横店最出名的“童漂”大概是小伊和她的母亲吴兰。
认识她们的人都说,这对母女太苦了。
苦是肉眼可见的,小伊的脸上至今还有痱子印。
这是夏天小伊拍戏时留下的,“夏穿冬衣”,40摄氏度的天气,小伊穿着棉袄,衣服里面装着冰块。
第二天,棉袄安排给了别的演员,小伊又穿上了呢子衣,下面是加绒的裤子,也没有了冰块,唯一的散热方式是拍完之后母亲拿着扇子帮忙扇风。
但孩子还是热出了一身痱子。
“夏穿冬衣”的戏,小伊拍了两天,得到了200元。
演完这一次,小伊又接到了半天的群演,酬劳是50元。
这便是她来到横店前4个月的总收入,250元。
相对应的,吴兰每个月需要支出3000元左右的生活费。
房租500元、水电费两三百元,剩下的大头是让小伊上学,这些钱都需要在老家的丈夫提供。
小伊的学校离租房处只有200米,是村里的小学,不用交学费,但每学期需要交1200元的伙食费和600元的托管费。
入学2个多月后小伊很快适应了边学习边拍戏的生活,但是学习成绩远不如村里的孩子。
“gua(括)号,85减5,再gua(括)号,应该这样算”。
去年,二年级的题目小伊还能一点就通,开始拍戏后学习已经越来越吃力。
尽管如此,小伊依然会去拍戏。
她说自己想继续演,想继续做这个很甜的梦。
梦想是美好的,也是残酷的。
这些做童星的孩子,都要先被送去培训。
正规如练习生,要签订3年或者更久的训练生合同,这段时间他们没有商业活动,而是要进行基础的表演学习,每个阶段还有相应的考试。
但这种方式所需要的投入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,他们也等不了太久。
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办法——“七天速成”。
孩子们被送到横店附近的培训中心,缴纳1万元左右的费用,被老师培养7天或几个星期,而后经老师推荐获得剧组的人脉。
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所谓培训老师并不是科班出身,很多老师的实际身份同样也是横店的群演。
培训方式更加简单,上午练气息,下午练表演,晚上拉韧带。
真正学到能用上的可能只有“哭戏”,而他们培训的方式是通过语言批评、制造矛盾让孩子们哇哇大哭。
还有一招,就是播放别的孩子哭的视频,让其他孩子去模仿。
很多家长在培训完才发现其中的不靠谱,但这只是开始。
在横店“童漂”群体中,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,一个是“零片酬”,一个是“带资进组”。
要想演戏,就不能谈报酬,这样才可能被导演选上。
而如果家长愿意提供一笔赞助,那选上的概率会大大增加。
但是上当的概率也成倍增长。
有一位宝妈刷了3万元信用卡给孩子“争取”到了一个角色,结果拍摄时才发现,所谓的角色不过是孩子站在那里当背景板。
而这场戏,最后还不一定会在正片里保留。
还有一位宝妈花费1万元给孩子“预定”了角色,交了2600元定金后被对方拉黑。
单纯的孩子们并不懂这些,她们会疑惑为什么说好的角色又泡汤了,原本自己的台词怎么会突然被别的小孩抢走了。
母亲也不忍心去解释,只能劝慰孩子以后还有机会,然后催促孩子换衣服,赶下一个偷偷用几万块钱买来的酬劳只有50元的角色。
看到这些,真是让人心中五味杂陈。
天真的孩子努力蹦,懂事的孩子熬着陪。
有人说,用一个不幸福的童年去赌一条独木桥,无数童星的成长经历带来的教训,这些家长为什么一点看不见。
这根本不是梦想,是家长强加的欲望。
也有人提到过去流行的童模。
几岁的小孩子拍几个封面照就能获得丰厚收入,于是家长们纷纷交钱学习。
为了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参与产品拍摄,又会强迫年幼的孩子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超负荷的拍摄的工作。
最忙的时候,童模们每天要早起晚睡,工作十几个小时。
还记得曾经一个3岁女孩,在4月的街头穿着夏装进行拍摄,在女孩儿未按要求进行拍摄的情况下,不耐烦的妈妈一脚踹了她一个趔趄。
当镜头再次对准小女孩,她又露出了甜美、早熟的笑容。
熟练得让人心疼。
不过从新闻里看,横店的家长们倒没有干涉孩子,或者强行附加理想和金钱关系。
恰恰是很多孩子自己也想要当个明星,父母奋力一搏想帮孩子圆梦。
就像吴兰之所以带小伊来横店,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,小伊就喜欢对着电视机模仿明星。
其他孩子来到横店的原因很多也是如此。
有孩子9岁就确定要走艺考的路,为此转到横店的小学借读,通过当群演积累经验。
有孩子想要演戏,是因为想让大家羡慕地看着自己。
10岁的年纪已经想象到了成名后的生活,“钱多到花不完,买一个海边的大别墅游泳”。
有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,尝试了中国舞、拉丁舞、街舞、美术、手工、模特等兴趣班,最后被“表演”击中命门。
很多家长送孩子到横店,更像是送孩子上名校。
很多家长设想,等孩子上了小学,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业上。
如果演戏是孩子的兴趣,就帮他继续争取机会,假如孩子将来不愿意了,也尊重他的选择。
但现实往往是,熬了许久人没火,学习也被影响了。
在判断力尚未形成的童年,去拼一个希望渺茫的美好前程,到底值不值得?
毕竟,一直演没几句台词的角色,并不是锻炼,只是一种蹉跎岁月。
如此斟酌,在横店漂泊的日子,在得与失之间,曾经的梦想是否还那么璀璨。
普通家庭,赌上一切去拼一个概率极低的机会,又是否明智?
新闻中吴兰的回答是“继续”。
她告诉老公好好在老家做生意,自己买了一辆800元的二手电动车,课余时间就带着小伊去剧组试镜。
另一位9岁的“童漂”孩子陈欣悦则在暑假结束前离开了横店,一个月里她跑了将近10个剧组,最后放弃。
放弃不是因为梦碎了,而是又有了新的方向。
母亲给她运营了社交账号,打算有了粉丝后去北京闯闯,接一些有含金量的角色。
但是能不能成功无人知道,也没有人有资格下定论。
毕竟我们都是普通家庭。
但作为普通人我还是想以最大的善意建议,人生没有什么一定的好路,但有适合自身的路,有正确的路。
这种正确就是,无论家庭给孩子选择怎样的成长路径,首先都不能荒废孩子的教育。
如果孩子真的热爱表演,不如在演好别人之前,先扮演好自己。
在成为角色之前,先接下当下生活赋予的角色。
演戏什么时候都可以演,童年只能赌一次。
图片及资料来源:
《横店“童漂”》,澎湃新闻,2023.11.03
《儿童演员,在横店灵活就业》,真故研究室,2022.09.05
《在横店当“童漂”,做一个昂贵的梦》,齐鲁晚报,2023.11.18
《1个童星成名背后,有100个被毁掉的孩子》,凤凰WEEKLY,2019.04.12
作者:正经婶儿。来源:正经婶儿(Id:zjshener),聆听直击心底的智慧观点,同50万+优秀灵魂一起成长。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